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之前,高仙芝与封常清分别于一年多前从安西都护的岗位调回长安。两位将军的经历堪称一段传奇,他们从默默无闻的边疆将领,一跃成为安西四镇的指挥者,带领唐军在西域大获全胜,最终封侯拜相股票配资公司官网,事业一时风头无二。谁也未曾料到,正当他们站在荣耀的巅峰时,却也即将迎来一场无法避免的巨大灾难。
那时,安禄山自范阳起兵,迅速举起了反旗。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,他的军队攻占了河北多个城市,唐朝朝廷陷入了彻底的困惑与茫然之中。朝中高层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无所适从,形势变幻无常,似乎没有人能够预见局势会急转直下。
面对急剧变化的局势,封常清在十一月十七日主动向朝廷请命,要求前往洛阳招募士兵并支援高仙芝的军队,一同平叛。临行前,封常清豪言壮语:“计日取逆胡首以献阙下”,誓言要在短期内解决叛军。然而,面对眼前的强敌,封常清低估了这支叛军的战力,尤其是在战斗经验上,叛军与唐军的正规军队完全不同,远比他们曾经面对的西域番军更加凶猛。
展开剩余81%在封常清抵达洛阳后的几天内,他成功招募了六万名士兵,然而大部分士兵并没有真正的作战经验,很多人甚至连武器都没怎么接触过。封常清只得硬着头皮带领这支临时组成的队伍,前往荥阳准备抵抗叛军。可就在此时,安禄山的部队已经开始横扫整个河南地区,准备跨越黄河南下。封常清意识到,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。
到了十二月六日,叛军快速从荥阳以东渡过黄河,攻占了陈留。面对叛军的攻势,陈留的守军无法抵挡,城池迅速陷落,超过一万名唐军士兵被斩首。封常清这才猛然意识到,叛军远比他想象的更加强大、凶狠。他们不仅战斗力强,而且对于投降的唐军毫不留情,目的明确,便是要彻底摧毁李唐王朝。
到了十二月八日,叛军分别攻破了荥阳和虎牢关的防线,唐军在多个重要据点相继败北。封常清发现,叛军兵锋所向,攻城如摧枯拉朽,根本无法与之抗衡。就在这时,封常清无奈之下开始指挥部队撤退,放弃了洛阳的防守,将重点转移到陕州。
12月12日,洛阳的保卫战打响。安史叛军从四面八方进攻,封常清带领唐军在都亭驿、宣仁门等地展开激战,但都被叛军击溃。最终,封常清不得不命令部队破城而出,从洛阳西门撤退,开始向陕州撤离。仅仅一天后,12月13日,洛阳沦陷。
封常清抵达陕州后,高仙芝对他进行了严厉的质询:“怎么这么快就失守洛阳?叛军南下不过十天,多个重镇丢失,数万唐军丧命!”封常清向高仙芝详细汇报了这些天的战斗经过,揭示了敌军的强大。高仙芝得知事态严重,也意识到他们低估了叛军的实力。于是他决定调整战略:“叛军锐气万丈,难以抵挡。潼关无兵,一旦敌军突破,京师将危。我们必须立即做好防守。”
两位老将此时心中充满了无奈,封常清分析局势时也深感形势不容乐观。此时,唐朝的兵力已经远不及叛军的强大,更糟糕的是,边疆的士兵大部分是临时招募的新人,缺乏实战经验。这场战斗,如果继续硬拼,可能会彻底失败。
高仙芝与封常清在此时做出了一个决定:撤退至潼关。为防止叛军攻占粮仓,高仙芝在撤退前私自指挥销毁了陕州的三大粮仓,并且把储存在政府官仓的物资分发给士兵。虽然这种做法在西域时曾经取得过一定的效果,但对于中央政权而言,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背叛。朝廷内部的官员和长安的勋贵们对高仙芝的行为极为震惊和愤怒。此举不仅破坏了军队的士气,也让人对边将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。
在撤退后的几天里,长安的政局动荡不安。封常清与高仙芝的失败让朝廷失去了对他们的信任,许多人开始怀疑他们是否有能力应对如此强大的叛军。封常清和高仙芝原本凭借出色的军事才干被任命为重要职务,而如今,他们的失败让他们陷入了巨大的困境。
到了天宝十四年腊月,唐玄宗在长安对局势的反应越来越急躁。面对安禄山反叛的持续扩展,玄宗深感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尤其是高仙芝和封常清私自撤兵的行为,让他彻底失去了耐性。开始有谗言四起,指责高仙芝在西域作战时没有严格约束部下的纪律,最终导致了如今的惨败。
在这种背景下,玄宗下令边令诚前往潼关“处置”高仙芝与封常清。封常清在死前依然保持清醒,他在绝笔书中承认了自己低估叛军的实力,并提醒朝廷必须全力应对安史叛乱。他的忠告虽然已经为时过晚,但在后来的历史中,证明了他对叛军的评估是准确的:“臣死后,望陛下无轻此贼,则社稷安。”
封常清死后,高仙芝在面对边令诚的审问时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:“我擅自退兵是罪,但诬告我贪污粮饷,实属冤屈。”然而,即使士兵们纷纷为高仙芝辩护,他依然难逃一死。高仙芝与封常清的命运,终究难以避免。天宝十四年腊月二十七日,这一帝国的两大柱石陨落。
这场悲剧并非偶然,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。只用了短短38天,唐朝的东都洛阳就沦陷,安禄山的叛乱还在继续蔓延。直到将近七年后,安史之乱才最终平息,但高仙芝与封常清的陨落,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